那个在镜头前红了眼眶的沈阳女硕士,大概自己都没想到,她那句“难道学历就这么不值钱吗?”能像一记闷棍,打中这么多同龄人的心窝。她可是教育学的研究生,当年卷上岸,不说凤毛麟角,至少也是同辈里的“卷王”了,结果呢?应聘学校,人家开出月薪2500块,还要求工作时间跟着学生跑,完全没有固定概念。
听到这个数字,谁能不心寒?她算的那笔账,我估计很多人都在心里默默算过:三年硕士读下来,学费一年一万多,生活费七七八八,十来万是砸进去了。这还没算那几年熬夜掉的头发和付出的青春成本。结果毕业找工作,第一个月工资还不够交房租,更别说回本了。这哪是回报率下降,分明就是投资打了水漂,而且还是负收益。以前形容收入低,是说去工地搬砖,现在呢?搬砖一个月三千没人干,但大学生为了一个“体面”岗位,2500块就有人挤破头去。这个反转,简直是荒诞剧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种学历贬值的现象,根子还是出在供需关系上。以前大学生少,稀缺就是价值。现在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涌入市场,加上硕士、博士也在批量化生产,一下子就从“香饽饽”变成了“大白菜”。但你看我们国内的企业结构,尤其是那些能提供大量岗位的公司,大部分还卡在产业链中低端。说白了,他们真正渴求的是能马上上手、物美价廉的技术人员,而不是一堆“心高气傲”、理论知识一肚子,却得从头开始教的高学历新人。
杭州那位排了三小时队,简历直接被拒收的毕业生,心里肯定也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。市场现在很精明,HR手里的话语权大得吓人:你不干,后面还排着一长串“高材生”等着接盘。他们敢把薪水压到这么低,就是吃准了这波人才过剩的红利。这不是个体能力的问题,而是系统性的错位。就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力资源专家私下聊天时说的,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硕士,只是为了提高公司**“门面”**,让他们去做普通本科生就能做的工作,花的钱却比培养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少得多。
这种“内卷”带来的影响,可不仅仅是工资低这么简单。它更深层次地动摇了整个社会的**“读书改变命运”的信念。你看,那股焦虑情绪正从应届生群体蔓延到他们的家长身上:砸锅卖铁供孩子读到研究生,难道最后就换来这么一个结果?这种信心危机**,比经济数据上的波动更让人担忧。它在告诉我们,过去那套**“学历决定论”**的思维定式已经失效了,敲门砖不再是金砖。
所以,年轻人真得转转脑筋,换个活法了。死磕在“体面”岗位的泥潭里是没出路的。比如,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,很多新兴的数字技术、绿色能源领域,人才缺口大得很,可大学生普遍还是盯着那几个传统热门专业。当然,转型不是一句空话,它需要我们在学校里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实践能力,多去实习、多做项目,让自己的简历不再只是漂亮的成绩单,而是一张实打实的能力清单。
从宏观角度看,这事儿也倒逼着教育和产业进行一场大手术。高校不能再批量生产“理论派”了,必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,让专业设置更贴近市场需求。**政府呢,也得给点力。**不能光喊口号,得有真金白银的政策,鼓励企业提高毕业生起薪,给年轻人创业更多的支持,减轻他们的生存压力。要不然,这批高学历的“卷王”们,心里的火苗迟早会被现实的冰水彻底浇灭。
有的人已经开始掉头了,回老家发展现代农业、做起了非传统行业的小生意,用所学知识换个赛道搏一把,反而活出了另一种精彩。这就像在说:**当所有的路都被堵死的时候,就得自己拿把锤子,砸开一扇窗。**只是不知道,像那位沈阳女硕士一样的年轻人,还要经历多少心酸和眼泪,才能真正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,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海。
你觉得,在当下的就业市场,高学历带来的到底是竞争力,还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呢?
股市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