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联储内部最近真的闹得很大,气氛一度紧张到几乎“剑拔弩张”。在2025年降息预期刚出来那会儿,大家就发现,官员们的观点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。你说要降,他说别急,整个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。
6月中旬,美联储公布了经济预测概要,英文简称SEP,这个文件每年都会发,但今年尤其受关注。2025年降息预期的中值是降两次,可细看具体预测,有官员说不降,有人说要降75个基点。分歧摆在台面上,谁也不藏着掖着。
更让人意外的是,6月底,美联储理事沃勒和鲍曼突然公开表态,他们不排除7月就降息的可能。两位理事的态度一出,市场直接炸锅,投资人各种揣测,美联储是不是要“变脸”了?说实话,这种直接“反水”在近十年都很少见。
大家都记得,6月那几天,美国各大财经网站、社交媒体都在刷美联储的这波分歧。德意志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atthew Luzzet和团队还特地发了份研报,说6月的SEP简直是十年来分歧最大的一次。其实大家都在看,美联储到底能不能平衡住通胀和经济增长的压力。
这个时候,市场和媒体都很焦虑。投资人担心,假如内部吵个不停,政策方向还靠谱吗?其实回头看,2025年利率路径的不确定性,也不是第一次见。去年同期,分歧反而更大。只是这次,分歧摆在明面,大家都拉开架势了。
我觉得,美联储这次其实不是历史性的不确定性,而是历史性的分裂。德银的分析说得很透,6月点阵图上,官员对2025年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,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化。最常见和次常见预测之间,差了50个基点,这十年来都没这么高过。
点阵图这种“双峰分布”,意味着美联储内部已经分成了两大阵营。一个看好降息,一个觉得还得等。官员数量一加权,分歧的程度几乎快追平历史记录。委员会内部争论的火药味,不用多说,气氛已经很紧张了。
6月那阵,市场分析师都说,这种分歧预示着未来几个月委员会里可能会有更多争吵,甚至公开唱反调。大家争的核心问题还是,通胀会不会经济会不会熄火。关键节点就是2025年,政策怎么转向,全世界都在看。
SEP里点阵图的最大最小值之差,和过去十年的中期预测比,还没到最夸张那种。去年6月分歧还更大点。这说明虽然内部吵得凶,大家对未来的极端担忧没那么多。只是这次谁都不愿先“服软”,各自坚持自己判断。
有意思的是,通胀预测分歧其实也很大。官员们对核心PCE通胀的分歧拉到了1个百分点,这也是过去十年最高。可这还没直接变成利率分歧,原因是大家对失业率的看法很一致,分歧只有0.3个百分点。这种局面其实挺微妙。
你要说表面上大家吵得很欢,背地里其实对经济失业率的共识还算强。这种一致性在某种程度上,缓和了利率上的分歧。可一旦就业数据有变,这种“脆弱的团结”可能随时会碎裂。
分析美联储内部的分歧,根子还是大家对经济基本面解读不一样。有的官员怕通胀死灰复燃,有的则担心经济增长熄火,失业率抬头。沃勒和鲍曼公开谈7月降息,明显是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。
从6月到现在,时间线很清楚,分歧从幕后走向台前。2025年政策怎么走,没人敢拍胸脯说有定论。美联储官员自己都说,等数据明朗,观点才可能慢慢收敛。
可现实是,短期内分歧还会持续。点阵图上的“双峰”还会摆一阵子。对市场来说,这样的局面其实比单纯的不确定性更难受,大家都怕美联储“内讧”影响实际决策。
如果说2025年是美国经济的关键转折年,那美联储内部这场“大辩论”,其实就是美国经济前景的一个缩影。外界看到的,是一群顶级经济学家和官员在博弈。实质上,是对未来美国经济走势的深层焦虑。
从数据上看,6月SEP的分散程度,和历史上很多年份差不多,甚至低于2023年6月。可这次的不同,是分歧的公开化和阵营化。过去官员们喜欢“和稀泥”,现在都开始“亮剑”了。
美联储政策分歧,其实跟美国社会整体的分裂氛围也有关。疫情后,通胀和经济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。大家都怕走错一步,留下历史骂名。
我个人觉得,政策分歧不可怕,怕的是不敢面对分歧。美联储这次坦诚公开地“吵”,反而给外界提供了更多真实的信息。市场虽然短期会波动,但长远看,信息透明度提升有利于政策的公信力。
回到2025年的时间线,7月马上就到,沃勒和鲍曼的表态可能会成为新一轮争论的导火索。美联储内部如果真有人站出来反对主流意见,局势可能会更复杂。经济数据每个月都在变,谁也无法提前预判。
对普通投资人来说,最需要关注的不是谁赢了争吵,而是数据和现实怎么变。美联储的政策最终还是要回归市场和经济本身。短期看分歧,长期看趋势。
今年下半年,市场情绪很微妙。每次美联储官员开口,都会引发新一轮讨论。看似吵闹,其实每一句话都在为下一步决策铺路。
美联储这场分歧,既是政策博弈,也是信心较量。全球投资人都在盯着美国这只“巨象”怎么转身。2025年,降息与否,很可能会成为经济周期的新拐点。
现在,只能说一切未有定论。分歧的火花还在继续,下一步走向悬念重重。美联储的“大辩论”,还远没有到落幕的时候。
股市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