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说中国这几十年经济发展堪称“开了挂”,从穷苦到富强,简直像经历了现实版逆袭传说。
很多人喜欢说中国是靠自力更生、吃苦耐劳才有今天,可你如果真扒拉下历史资料,嚯,还真不是光靠自己“抡大锤”,外力的助攻大到你想象不到。
有些帮忙很正常,邻居俄罗斯和乌克兰出手,那是地理和历史上的情分,大家都是苏联老体系出来,有点天然渠道。
但日本,哇,这位还真让人愣一下——不是刚吵完仗翻了篇,这么快就成了半拉“队友”?不得不让人怀疑,是不是局中还有什么没被人看到的玄机,这里面有啥讲究?
中国为什么能这么快变厉害,背后“神器”到底是谁给上的BUFF,不扒拉一下,还真容易被表象迷了眼。
很多人习惯于看“中国制造”,脑补的是满工厂白班夜班轮换,打铁、搭建、扣螺丝,雨也不怕风也不怕,一口气把经济拉到了世界第二。
但要我说,这其中有种隐秘的“外挂”,用了外力。
从五十年代开始,苏联拉着中国“小弟弟”一起上马重工业,送设备、给技术、派专家,搞了一系列骨干企业,像钢铁厂、汽车厂、电力厂,谁家没有几台苏联老大哥送来的设备?
156个重点项目,搞成了150个,敢情这不是随手就带给你一把锤子,是把整个铁匠铺都一股脑端过来了。
别小看这些工厂,有了它们,中国的工业才算有了点家底,否则咱们还真得靠农民种地养活几个城市试试。
1953年那个协定直接定了基调,“你出专家我出人,咱们一起起大娃”。
苏联专家来了好几万人,画图纸不说,还亲自教中国小伙子怎么用机床,怎么调试设备,小到螺丝大到火车头。
而且有点给得还挺彻底,连核科技、军事装备也一起供应,这不是简单给几块糖,是带着你做“黑科技”,国防一下子就能起飞。
说实话,1959年这些重工业、装备基本交货,中国的工业产值翻了好几倍。
直接从“老农民”转身成了“半个工程师”,基础打牢了,后面改革开放时才有资本说“散养也能跑起来”。
苏联后头解体了,轮到俄罗斯上场,又是一波能源大礼包。
中俄天然气管道2019年上线,每年源源不断地把气泵过来,这可是缓解了咱们能源焦虑。
俄罗斯还搞经济特区给中国企事业单位减税,补贴刷一刷,目的很明显:你来投资,我来出地,人财两旺。
2023年双边贸易干到2400亿美元,一边买油气,一边给俄罗斯兜售消费品,简直是“互补型恋爱”,各自都赚得满盆满钵。
当然,俄罗斯这么做也不是学雷锋,想着在中国的市场里薅点订单拉动自家经济。
不过这招让中国省了不少麻烦,特别是能源短缺这根老疙瘩,算是帮了大忙。
乌克兰嘛,看体量没啥惊喜,真要聊军工,简直就是个“大宝藏”。
苏联一散,乌克兰继承了一堆高端技术,飞机、舰船、发动机,底子厚得离谱。
90年代他们经济有点扛不住,急着变现,开始对中国出售军火和技术。
1998年中国人花两千万美元把瓦良格号航母弄回来,买的是半成品,但骨架和图纸对中国造航母就是“天降馅饼”。
这艘船回到大连一顿改造,2012年摇身一变成辽宁舰,中国第一个自造航母,从此海军体验感直线拉满。
后面山东舰、福建舰全都是踩着这个经验上的,什么叫曲线救国,这招就是典范。
乌克兰出口的燃气轮机DN80,被中华神盾舰装上了,坦克发动机6TD-2E配合巴方搞出哈利德坦克,教练机、导弹技术一股脑卖。
技术不是卖一个图纸完事,还得派专家来现场手拉手教,很多中国科研人员都是跟乌克兰工程师一块“开小灶”的。
这些合作到2010年代总额数亿美元之多,直接帮助中国填补军工短板,从防御型到远洋型、精密制造,路子越走越宽。
值得一提的是,乌克兰卖这些有点两难,一边被西方盯着怕挨批,一边自家经济缺钱总得找路子。
只能说,中国有需求,乌克兰有供给,这桥一搭,谁也没亏。
后面乌克兰局势乱了,合作缩水不少,但早期这些援助堪称“基石”,中国军力从此翻了番。
接下来就是那位“出人意料”的日本。
谁能想到历史上一度冤家对头,经济却是一桩桩一件件贴心帮衬。
1979年日本开始给中国政府开发援助(ODA),主打低息、长贷、友好又实用。
首笔三千多亿日元,投到能源工程上,五强溪水电站啥的,给中国的“动力源”加满。
整个援助计划直到2018年结束,总额3.3万亿日元,覆盖231个项目,全国大大小小都受益。
北京地铁1号线、首都机场、上海浦东机场这些基础设施好多都有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加持。
还有电气化铁路、港口、医院设备,甚至帮着培养了不少技术和管理人才。
日本还派了专家开班授课,教会中国怎么管企业,怎么搞高端研发。
80年代主攻能源和交通,90年代转到环保、医疗,眼界真不是一般的宽。
说到民间投资,日本人也没闲着,孙正义2000年投了阿里巴巴两千万美元,后续还追加六千万,这一笔就帮马云过了难关,才有了现在淘宝天猫的盛世江湖。
日本资金不止ODA,还有民间资本,在中国外来投资里头占了66.9%。
日本图啥?一面是看重中国的市场潜力,想借助金钱和技术先卡个座位;另一面是政治意图,拉近关系也好自家安全感。
对于中国来说,这些项目直接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资金压力,推动了城镇化和工业化,城市交通、物流、医疗、教育一锅出,谁受益谁知道。
更绝的是,日本还帮中国传授了高铁技术,连高铁里程都冲到全球第一,平白省下很多摸索成本。
当然,日本钱不是白给,得还款,但利息低、周期长,算下来还是划算。
2018年以后这些援助结束,双方转向平等合作,但是那几十年“输入”效果,谁也抹不掉。
三大合作对象,风格各异,办法不同,却在关键节点送来一记“神助攻”。
俄罗斯铺底工业和能源,乌克兰填补军工空白,日本帮推基础设施和投资,把中国原先的一个个“痛点”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。
你要问1970年代中国是什么样,工业产值才区区三百多亿,到2023年飙到四十万亿,这种增长速度背后,怎么也有外援的影子。
要是没有这些合作,中国还真得自己摸索好几年,可能还得绕不少弯路。
但中国也不是白拿,所有技术、资金、资源都认真消化吸收,变成自己家的本事。
慢慢地自主研发能力上来了,越来越多领域不用“借人家的大勺子”,自己下厨也能做满一桌菜。
而且等赚大之后,中国还开始“反哺”——买俄罗斯油气稳住他们经济、早年投的钱让乌克兰缓口气、给日本提供巨大市场让企业赚钱,形成一种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”的新互动。
外国人给的是“种子”,中国种出来的是“森林”,现在有实力成反向输出方,也算化被动为主动。
当然所有外援都是有条件有利益,没人是主动当“慈善家”。
俄罗斯怕美国,想拉中国做后盾;乌克兰困窘,需要现金流;日本想够市场,这才有解释。
能不能快速壮大,不只靠钱和技术,还得有眼光,会借力不依赖,能自主再发展。
中国就是会捡机会,既吸收外来营养,又把自己骨架练硬。
以后继续合作没错,但重头戏早就转到创新和高端领域。
俄罗斯还能继续供油气也好,乌克兰虽然风雨飘摇,但技术遗产早种在中国土壤,日本则攀科技树跟中国合伙搞新产业。
往事回看,谁能想到七十年前那个穷国家,因外援搭了上快车,几年下来冲到世界舞台C位。
要是总闭门造车,独自玩票,可能还在小圈子里摸索呢。
中国的故事说明,开放合作才有路,老死不相往来的发展早晚会被淘汰。
当然现在创牌子、拼技术得靠自己了,但早年这些拉一把的“老朋友”,人家确实立过大功。
未来咋走,估计又得看谁愿意拿出新东西互通有无。
只要能合作,谁管你是不是之前有个“结”,市场才是真正的友谊润滑剂。
中国的崛起还没画句号,新章节还等着人去写。
对了,咱们聊了这么多,有没有啥国家的发展轨迹让你同样觉得“意外”或者“别有玄机”?你怎么看这些国际之间的“互帮互利”?
说说你的观点,一起扒一扒全球经济这盘棋局,说不定有新发现——快来留言聊一聊吧。
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倡导文明、健康的社会风气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。
股市如何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